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书笔记了。你想好怎么写读书笔记了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傅雷家书》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1最近,我读了一本书,是傅雷写给傅聪的一本书,名叫《傅雷家书》。
里面从不讲授别的,全是傅雷对于一些问题上的感想,以及对于傅聪的教育进行了自我批评。“为什么自己对傅聪那么严?”,这成了他的一大主要想法。
跟其他的一些书对比,傅雷还是更深一些。《亲爱的安德烈》一书中,安德烈曾经对母亲说过的话,他母亲都记下了并记录在书上。傅雷不一样,他并没有写任何傅聪说的。
再举一个生活上的例子,我的母亲曾经对我也十分严,每次她一骂我我就会暗地里反抗。傅雷会反思,可我认为反思有可能不是真的,只是哄骗一下。而且我实在不愿意听那些啰啰嗦嗦的话。我想要听的一句话是:“孩子,我们都有问题。”
傅雷先生写的谈各种事我都十分爱听,并且我已经感受到了来自一位父亲对于自己曾经犯下的“错误”的真诚,这本书的任何一人都有些不对的地方,他们都改了。而且,谈西方文化,谈国事,每次都是反省深刻。
傅聪不是无错,只不过被傅雷先生掩盖住了一些。在本书中,傅聪作为一名旁观者明显不可说话,但任何人心中是明白的。傅聪可以出名离不开的完全是傅雷的教导。
如果让傅聪写一遍,他会将主题偏向于“谢谢你,父亲”为主题,中间会少少的出现“爸爸,我认为你这样不对”之类的的句子。因为傅聪留学在外,不知道他有没有看一个在自己小时强硬的父亲,变成一个承认错,反省深的父亲。
“我和你妈妈都十分想你”这样类似的话,傅雷心中,信中爸爸也许更重要。在傅聪长大后“强硬”的父亲,开始用温柔的语句,与儿子谈对于西方文化的所有理解,莫扎特这样有名的钢琴家被傅雷评论了一番。书信越往后越悲剧,傅雷先生得了大病了,在傅雷先生看来不算什么,傅聪看了一定“泪落千尺”,得了大病的父亲也不忘与自己每天聊会特殊聊天。
不止傅雷这样做,好多人都这么做。我母亲就是这么一个人。一天聊一会天儿。不久前我去兰州青海地区玩,我的妈妈干着大活,每天九点才可以回酒店(当时妈妈在外地工作),也不忘为我写上一封信,D1,D2,D3...
一天一封虽说名字古怪:“回来算总账”这类名字出现过。见到这个我十分开心,这包含了家长对孩子独自出行(我是参加了一个夏令营)的一种关心。
不论傅聪或是我,永远不会忘记他们对我们的关怀。
对于傅聪,我十分敬佩;对于傅雷,我十分敬仰。感谢你们留下这么好的作品,让世人见证一对父子创造的奇迹。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2当儿子在事业上取得成绩时,作为父亲的傅雷当然是高兴的,但并没有沉浸在那份成就里,而是希望儿子在取得巨大成功、被鲜花与掌声簇拥的时候,仍然保持谦卑、不惧孤独,勇于攀登艺术的至境。“我更高兴的更安慰的是:多少过分的谀词与夸奖,都没有使你丧失自知之明,众人的掌声、拥抱,名流的赞美,都没有减少你对艺术的谦卑!
总算我的教育没有白费,你二十年的折磨没有白受!你能坚强(不为胜利冲昏了头脑是坚强的最好的证据),只要你能坚强,我就一辈子放了心!成就的大小、高低,是不在我们掌握之内的,一半靠人力,一半靠天赋,但只要坚强,就不怕失败,不怕挫折,不怕打击——不管是人事上的,生活上的,技术上的,学习上的——打击;从此以后你可以孤军奋斗了。何况事实上有多少良师益友在周围帮助你,扶掖你。还加上古今的名著,时时刻刻给你精神上的养料!孩子,从今以后,你永远不会孤独的了,即使孤独也不怕的了!”
傅雷说:“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当代哲学家周国平则说过,孤独、寂莫和无聊是三种不同的境界,分别属于精神、感情和事务的层面;只有内心世界丰富的人,对精神与灵魂有着执着追求的人,对人间充满挚爱的人,才可能体验真正的孤独;孤独产生于爱……傅雷相信:“艺术表现的动人,一定是从心灵的纯洁来的!
不是纯洁到像明镜一般,怎能体会到前人的心灵?怎能打动听众的心灵?”正因为赤子之心是最纯洁的,它不含私心杂念,没有欲望纷争,只容纳人间最美好、最真挚的感情。所以“永远能够与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接相契相抱!”赤子的现实生活也许境遇不佳、缺少知音,甚至会遭到误解和排斥,身边的世界让他孤独;但人类最纯洁最美好的感情与思想,是相通而永存的,普天下的赤子都将成为他的知音和朋友。
赤子之心无比纯洁,剔除了纷纭杂念,才可能“体会到前人的心灵”并以之“打动听众的心灵”。艺术的最高境界,人生的最高境界,便都在这里企及了。贯串在这两则信中的父爱,其实就是坚强。第一封信中“一个人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侵蚀。我相信你逐渐会学会这一套,越来越坚强的。”第二封信中“你能坚强(不为胜利冲昏了头脑是坚强的最好的证据),只要你能坚强,我就一辈子放了心!”坚强说到底就是拥有一颗赤子之心。而“赤子之心”,是艺术创造的最高峰。这种心灵的纯洁是人类共同的美好愿望。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3傅雷家书是傅雷写给儿子的信件集。它摘录了傅雷先生从9月到9月的八封信。最长的一封信有7000多字,字里行间洋溢着亲情。
傅聪出国留学时,与家人的唯一联系是书信。傅雷给家人的信中写道,邮局在比赛后丢失了傅聪的长信,傅雷焦躁不安了半个多月。因为儿子很久没写信了,傅雷甚至怀疑儿子又不信任父亲了。由此可见,傅雷在家书中倾注了他对儿子的全部爱。我终于明白了“家书抵万金”的意思。傅雷曾在给傅聪的信中说,“艺术家最需要的是“爱”,他要求儿子成为一名德艺兼备、人品卓越的艺术家。
傅磊在写给家人的信中写下了这些信的目的;首先,我真的认为你是讨论艺术和音乐的对手;第二,我想唤起你们中一些年轻人的感情,这样我作为一个父亲可以得到一些新鲜的营养,也可以间接地传播给其他年轻人;第三,我可以通过交流来训练你,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无论在生活中,在生活细节中,在艺术修养中,在演奏姿势上,我都想一直为你敲响警钟,成为你忠实的一面镜子。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4书看了有一些了,书上的笔记也做了不少,翻看曾经的随想,蛮凌乱的,有些字迹自己都不识得,是要认真琢磨琢磨这笔记的事了。
摘最近看《傅雷家书》的笔记:
看书,怎么看就怎么记,把自己看书的过程与思考还有后续影响记下来便是读书笔记,而不是简单的摘抄。不管是父母还是师生,创设了没大没小之氛围时,彼此一个愿说,一个愿听,多么有效的沟通,更是渗透本质的表达,因为事情最终于自己。
修炼:坚强,明智,意志力,耐性。
批注是解读,是共勉,是修炼于反复记忆。终身伴侣,每个阶段对人的认识与感受都有变化,此“变”若携手“伴侣”共化之,人生妙事也!此封一口气读至末,先把感想写下 ……此处隐藏8119个字……,关系平等。
“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这么一句简单的话不仅仅显示出傅雷是个深情的父亲,他却更像是一个理解儿子的知心好友。此书同样是一部富有艺术性的作品,从文学到音乐,作者的思想无不独立而又深刻。我觉得,不管是父母,还是小孩,每个人都应当去看看这本《傅雷家书》,因为这本书真的能教给我们许多的东西。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15
每个人都有生身父母,大都体会过父母的慈爱和教诲。当我读着这本家书,感到的是一种另一番教诲,不是老师的教导,不是长者的叮嘱,而是父母对儿女的关切,是不同于我的父母的关爱,却不失被细心呵护的感觉,我似乎找到了另外一种父母之爱,这也是大多数子女所体会不到的。这也许是这十年对她爱慕不减的原因吧。是那一封封家书,就象一次次珍贵的谈心,拉近了我们的距离,我像一个乖孩子在感受着,聆听着,用心铭记着。
父亲傅雷是一个睿智,博学,正直的学者,年轻时甚至有些暴燥,极富个性。母亲朱梅馥是一个具有东方文化素养,又经西方文化洗礼,既端庄贤淑,又温厚善良的东方女性。
父亲傅雷对当今中外的文学、音乐、绘画、涉猎广泛,研究精深,个人的文化修养极高。而他培养的对象又是从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终于成长为国际大师的儿子傅聪。他深刻懂得,艺术即使是像钢琴演奏也需要严格的技术因素,但绝不是“手艺”,而是全身心、全人格的体现。他教育儿子说:“我始终认为弄学问也好,弄艺术也好,顶要紧的是“人”,要把一个“人”’尽量发展,没成为艺术家之前,先要学做人,否则,那种某某家无论如何高明,也不会对人类有多大的贡献。一个纯粹投身艺术的人,他除了艺术和个人的人格,已别无所求。
而所谓“人”在傅雷心中又是具体而微的,这不只是一个愿望,一个口号。它大到对世界对人类对祖国的忠诚与献身精神,小到对自己事业的严谨,对父母的孝敬,对妻子的理解,对友人的宽容,甚至具体到了一个乐段的处理,一位友人的交往,以至于儿子的言谈举止也都一一告诫“手要垂直,人要立直”都使读者印象深刻,颇有感言。
母亲在那个险恶的年代,在个人安危毫无保障的日子里,她心系远方的儿子和孙子,她克制着内心的恐惧和痛苦,把坚强、安详、无微不至的关怀传送给漂泊异国他乡的亲人。一件为孙儿一针又一针织出来的毛衣,情重如山,她却为“礼薄”而不安,为了让儿子在异国感受到家庭的温馨,她一丝不苟地写下菜肴的制作程序,惟恐疏漏一个细节。她爱夫爱子,一生为这个家奉献,然而,她同样为了不能再忍受的人格尊严的践踏和侮辱,夫妻二人一同将生命融合,迈向永恒,或许更多的是徇情,也算是个结束。然而这个结束却从没让人把他们夫妇俩分开过。
然而就是这样严格的家教,才造就了他不俗的一生,并给千千万万的父母留下了一面宝镜,照一照我们给了孩子一些什么吧?为了孩子我们自己怎样做事做人?在书中我们不光看到了一个严格的戒子而又亲切关爱的父亲,同时也看到了父子的共同成长。他的音乐译著和儿子沟通交流,他把对祖国的发展的关切之情,以及对祖国的热爱同样流露给学生,傅雷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和心力,在对社会祖国和人类世界尽自己的责任。儿子傅聪,在异国漂流生涯中,吸取了多么丰富的养料,但父亲使他在海外孤儿似的处境里,好像父母仍在他的身边,时时给他指导、鼓励和鞭策,使他有勇气和力量去战胜各种各样的魔障和阻力,踏上自己正当成长的道路,通过这些书信,不仅儿子和亲人之间,建立了牢固的纽带,也通过这一条纽带,也使傅聪与远离的祖国牢牢地建立了心的结合。后来的事实证明不管国内家庭所受到的残酷遭遇,不管他自己所蒙受的恶名,他始终没有背弃他的祖国,不受祖国敌对者多方的威胁利诱,没有说过或做过有损祖国尊严的言行,这就是一个父亲对一个儿子的熏陶,这与父亲在数万里外,给儿子殷切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分不开的。时间,距离都不是问题,有心的父母,你那颗不眠的爱子之心,就是不可替代的教科书,人生的加油站。这种关爱不是意识一个阶段,而是伴父爱而来。这位严肃的父亲,从来就没有推卸自己的责任,即使在上海被日本包围成孤岛时,他就把孩子关在家中,而且很早发现在他幼小的身心中,有培养成为音乐工作者的素质,正如他对自己对人对工作对生活各方面都要求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一样,对待幼小的孩子一样,他亲自编制教材,给孩子制定日课,一一以作则,亲自督促,严格执行,他规定孩子怎样说话,怎样行动,做什么,吃什么,不能有所逾越。他做到了,也一同要求儿子做到了。真乃真父子。我为人间的这一遭父子情惊叹,对,是朋友,是同志。
除了感慨傅雷在创作上甚丰的翻译作品,骄人的成绩,还为他是这样一个集艺术与生命都美妙地融入自己生命中的一个近乎完美的人。他的生活有规律,人生就是优美的弧线,那留给我们的点点滴滴那样温暖每个少年、青年、父母的心。对待儿子,他说:“我高兴的是我有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成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长的。”而且,他谦虚诚恳地说:“我与儿子的相处中,学得了忍耐,学到了说话的技巧,学到了把感情升华。教会我们如何和孩子相处,以怎样的一种姿态交往。”孩子经受痛苦时,他说:“辛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酒浆,不经历尖锐的痛苦的人,不会有深厚博大的同情心”。他不为孩子包办,而为孩子这种蜕变的过程而高兴,并且鼓励他艺术要有更诚挚的心.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15《傅雷家书》是一本"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也是"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更是既平凡又典型的"不聪明"的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深刻写照。
辑印在这本集子里的,不是普通的家书。傅雷在给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牍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
第一,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
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
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
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贯穿全部家书的情意,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
在《傅雷家书》中,傅雷是一个严厉,尽责的父亲,在儿子长达成人,留学海外之后,仍通过书信的方式对儿子的生活和艺术修养进行悉心指导。
这些家书凝聚着傅雷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信中首先强调的,是一个年轻人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的问题。傅雷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得体;遇困境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辱感,要有艺术,人格的尊严,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同时,对儿子的生活,傅雷也进行了有益的引导,对日常生活中如何劳逸结合,正确理财,以及如何正确处理恋爱婚姻等问题,都像良师益友一样提出意见和建议。拳拳爱子之心,益于言表。
这是一本非常好的教育读物,对于学生,这本书是一本很好的教育教材;对于家长,这本书是一本很好的学习榜样;对于老师,这本书是一本很好的育学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