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15篇

更新时间:2024-02-25 11:44:23
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15篇

总结是把一定阶段内的有关情况分析研究,做出有指导性结论的书面材料,它可以给我们下一阶段的学习和工作生活做指导,不妨让我们认真地完成总结吧。那么你知道总结如何写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1

⑴按能源开发利用的状况分类:

①常规能源:大规模广泛应用,利用技术比较成熟的能源资源,如:矿物能

(煤、石油、天然气)、水能、生物能等。在世界能源消费构成中占主要地位。

②新能源:目前技术水平所限,未被广泛应用的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核能等。

⑵按能源的形成和来源分类:

①来自太阳辐射的能量:煤、石油、天然气、生物能、水能、风能等。

②来自地球内部的能量(地球内能):地热能、核能。

③来自天体引力的能量(日、月对地):潮汐能。

⑶按资源性质分类:

①非可再生能源:各种矿物燃料、核燃料。∴应该节约使用、综合利用

②可再生资源:生物能、水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等可以持续利用。∴应该合理利用,保护和促进更新,最充分利用。

⑷能量是否转换分类:

①一次能源:上述四种分类中除沼气外的各种能源。从自然界直接取得的天然能源

②二次能源:如:电能、煤气、焦炭、汽油、蒸汽、酒精、热水、沼气、液化石油气、激光等。

⑸清吉能源:指不污染环境的能源:如水能、太阳能、地热能、海洋能、风能、潮汐能、氢能、沼气等。

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2

乡村、城市起源的历史条件,以及世界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

(1)乡村起源的历史条件:

人类社会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分离)

(2)城市起源的历史条件:

农业技术创新,出现剩余产品——城市起源的物质基础

第二次社会劳动大分工(手工业和农业相分离)——促进了城市出现

(3)世界上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

共性:大河冲积平原;农业文明发达;但古代城市发展不稳定,自然经济始终占统治地位

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印度河谷地、尼罗河谷地。

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3

一、荒漠化

1、概念:是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实质是一种土地退化。

2、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西北地区的范围:大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2、干旱特征的成因:地处亚欧大陆腹地,加上山岭重重阻隔,水汽难以到达。

3、西北地区以贺兰山为界,形成东、西两大区。

4、干旱的自然特征:地表水贫乏,河流欠发育,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

三、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压力加大;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2、人为因素的表现: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不合理的灌溉。

四、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

古代盲目垦耕,大部分古绿洲相继被迫放弃;近代北方农牧过渡地带大规模移民开垦,人口剧增,迫于生计,农垦规模扩大,直接加剧荒漠化;现代由于人口压力和管理失误,荒漠化越来越严重。

五、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荒漠化防治的内容

(1)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2)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3)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2、防治原则: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

3、防治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问题思考】

1、议一议:沙漠化与荒漠化有何区别?

沙漠化与荒漠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沙漠化是属于荒漠化的一种形式,它是指单纯在风力作用下引起的沙质荒漠化。而荒漠化主要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和一些半湿润地区,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后造成土地生产力衰退或丧失而形成荒漠或类似于荒漠景观的过程。

2、想一想: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因素。

(1)西北内陆地区东部有大兴安岭、贺兰山、秦岭,南部有青藏高原,这样来自东南和西南的夏季风湿润气流对本区来讲,或是强弩之末,或受阻挡难以深入。

(2)西部的天山、阿尔泰山则将已经长途跋涉的西风气流阻挡在外。

(3)本区的北部地形比较开阔,无高大山地作为屏障,就使得冬季来自蒙古高原、西伯利亚的干冷气流长驱直入,导致气候异常干燥寒冷。

这样,西北地区夏季缺水,冬季干冷,在极端干燥的情况下,荒漠广布。强大的风力作用吹蚀地表,沙土不断移动、堆积,并发展扩大,广袤千里的荒漠自然成了我国西北干旱地区的典型景观。

3、想一想:草方格沙障固沙的原理是什么?

西北地区的人们利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扎设的草方格沙障一方面可以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另一方面能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被存活。

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4

1.晨昏线的概念

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向着太阳的半球是白天(昼半球),背着太阳的半球是黑夜(夜半球)。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圈)叫晨昏线(圈)。它是由晨线和昏线组成。

2.晨昏线的判读

在日照图上,晨线和昏线的判断方法,一是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判断: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半球过渡到夜半球的分界线是昏线,由夜半球过渡到昼半球的分界线是晨线。二是根据昼夜半球判断:位于昼半球西部边缘与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晨线,位于昼半球东部边缘与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昏线。赤道上地方时为6时的是晨线,18时是昏线。

3.晨昏线的特点

(1)如果把地球看作一个正球体,同时不考虑大气对太阳光线的散射作用,那么,地球上昼半球与夜半球的面积应相等,时间管理,即晨昏圈是一个过球心的大圆,且平分地球。(2)晨昏线平面与太阳光垂直。晨昏线上的各点太阳高度为0,昼半球上的各点太阳高度大于0,夜半球上的各点太阳高度小于0。(3)晨昏线永远平分赤道。(4)晨昏线只有在春、秋分时 ……此处隐藏2986个字……北界;南温带与南寒带分界.

大洲经纬大致定位:

非洲最西侧正是东西半球分界线20°W左右,最东侧大约50°E左右,北侧在地中海沿岸,南侧开普敦,两地均是地中海式气候,而地中海式气候在世界各地分布为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总结起来非洲位置应该是:小东经,小纬度!同样道理,欧洲位置(小东经,大北纬)在非洲北面;大洋洲位置(大东经,南半球);南北美洲都在西半球(160°E--20°W),且北美东侧和南美的西侧都是大致60°W,所以是:大东经,小西经;南极洲自然是大南纬,全经度了;我们亚洲是:东半球(20°W-160°E),中(30°-60°)低(30°以内)高纬度(60°N以北).

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12

(1)水土流失问题(2)荒漠化问题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分析:

(1)自然原因:

①地势起伏大,坡度陡。

②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黄土高原)。

③降水量大并集中夏季,多暴雨。

④植被覆盖率低。

(2)人为原因:破坏了植被。

①过度垦殖、过度放牧、过度樵采。

②开矿。

③土地利用不合理。

水土流失的后果(危害):

①使土地贫瘠,农作物减产。

②下游河床抬高,降低泄洪能力。

③湖泊淤积,库容减少,降低蓄洪标准。

(3)干旱缺水问题

①我国典型地区:华北春旱、西北十年九旱、长江中下游地区伏旱、南方地区冬旱

②华北地区春旱

产生原因:

自然原因:a:春季雨带未到达,降水稀少;b: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

人为原因:小麦返青,需水量大。

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13

中哈输油管道的建设是两国双赢的结果原因:

对哈:

①哈萨克斯坦可以将石油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②扩大石油出口渠道

③促进哈萨克斯坦沿线的基础设施的建设;

④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对中:

①利于缓解石油紧张局面,中国将获得一个长期稳定的陆路石油来源;

②中国可以减少中国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实现石油进口渠道的多元化。

③管道处于亚洲内陆,输油线路安全性好;

④就近可以节省运输费用。

⑤改善了能源消费结构。

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14

青藏高原位于我国西南部岷山—邛崃山—锦屏山以西地区,介于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与喜马拉雅山之间,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海拔的大高原,其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号称“世界的第三极”。青藏高原所在地区本是古地中海海底的一部分,后来到上新世—更新世时,在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的相互作用下,由不断扩张北移的印度洋推动刚硬的印度板块,沿雅鲁藏布江地缝合线向亚洲大陆的南缘俯冲挤压大幅度抬升形成。

因为纬度低、地势高、空气密度小、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体积偏大,青藏高原形成了冬季不太寒冷,夏季温凉,气温年较差不大、日较差大的高原季风气候。

隆起的青藏高原也深刻影响着我国的气候。

(一)、青藏高原对西风气流的阻挡作用

青藏高原阻挡了我国低空的西风气流,使之分为南、北两支气流(分支点在60°E),北支气流经我国西北、华北、东北和华东等地区流向太平洋;南支气流则在流过青藏高原南侧后转变成了温度较高、湿度较大的西南气流,影响我国四川、贵州、云南、华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这两支气流最后在青藏高原东部110°E附近汇合。如图1所示。

冬季,我国近地面的西风急流南移,其北支气流会因在近地面受到青藏高原的阻挡势力减弱,使我国北方广大地区气候寒冷干燥;而其南支气流则会增强并在昆明、贵阳与南下的冷空气相遇,形成昆明准静止锋,使四川、贵州、汉水流域乃至山东、辽宁一带出现大量降雪。

夏季,我国近地面的西风急流北移,其南支气流会因在近地面受到青藏高原的阻挡势力减弱,使喜马拉雅山南缘一些地区风力最小,天气最稳定;其北支气流则刚好相反。随着西南季风势力的增强,西南暖湿气流会为我国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等地区带来大量降水。青藏高原北部气流对我国影响较明显,如春季我国西北气旋活动多。

四川盆地一带冬季由于受青藏高原阻挡作用影响较大,风速较小,空气湿度较大,加上地形的影响,易出现云雾天气;夏季由于处于青藏高原“背风坡”,若西南暖湿气流偏南流,东南季风西进势力减弱,就易出现干旱。

(二)、青藏高原对冷暖气流的屏蔽作用

冬季,由于来自较高纬度地区的空气很难越过青藏高原,青藏高原以南的地区受冬季风影响就较小,气温下降幅度就不大;夏季,由于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极少能越过青藏高原进入我国西北地区,甘肃、新疆一带气候就会干旱。

(三)、青藏高原对我国冬、夏季风的促进作用

青藏高原的隆起,使我国东部地区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气候单元,使我国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表现得极为明显。由于地势高,夏季,青藏高原上空大气受热快,气流上升,气压降低,这加速了陆上低压的形成,使由海洋吹向陆地的夏季风势力增强甚至影响到青藏高原的东部和南部。如图2所示。冬季,青藏高原上空大气降温快,气流下沉,使陆上高压势力增强,促使气流由陆地吹向海洋。如图3所示。

由于青藏高原的隆起,我国东亚季风环流势力更强大,冬夏季风更替更明显,大陆性气候特点更突出,冬季风影响的时间更长、范围更广。

(四)、青藏高原对我国华南地区降水的影响

由于青藏高原的隆起,我国东部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季风气候区,加上台风的影响,我国华南地区的降水极为丰富,摆脱了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变成沙漠的厄运,成了北回归线上的一片“绿洲”。

总之,青藏高原的隆起不仅使青藏高原形成了独特的高原气候,也对我国气候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我国气候复杂多样。

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15

全球昼夜长短以及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要以动态的眼光(直射点的移动)分析。

昼夜长短的变化

昼夜长短的变化我们可以通过生活中的感觉得出,而在实际的光照图中,主要是通过晨昏线切割纬线圈的比例来判断。

晨昏线是由太阳光线决定的,且是垂直关系。

太阳直射点移动,晨昏线发生偏转,相切在不同的纬线圈(与直射点度数互余),全球各地昼夜长短产生变化。自己画二分二至日图(三线图)梳理。

二分日晨昏线平分所有的纬线圈(跟经线或地轴垂直),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

夏至日,直射点在北回归线,相切在极圈。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且纬度越高,白昼越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冬至日,直射点在南回归线,相切在极圈。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且纬度越高,白昼越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注意:有时候也会以晨昏线与经线(或地轴)的夹角来体现直射点的纬度。

《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