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演讲稿是作为在特定的情境中供口语表达使用的文稿。在不断进步的时代,接触并使用演讲稿的人越来越多,那要怎么写好演讲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弟子规演讲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弟子规演讲稿1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品味经典,完善人生》。
有这样一本书,字字珠玑,读来让人有醍醐灌顶的猛醒;有这样一种文化,是几千年民族智慧的结晶;有这样一种真理,放之四海而皆准;有这样一种教育,它能授之以渔,让你终身受益。
这就是经典。
一直以来,我对祖国的传统文化情有独钟。在教学中也一直渗透着经典的阅读。新学期伊始,响应“国学经典阅读进校园”的号召,我校阅读经典的活动也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这让我欣喜不已。《弟子规》集传统文化教育思想之精华,是圣贤学问的根基,是圣贤的智慧经验,是人立身处世的根本。能完整系统的学习经典,是学生之幸、老师之幸、学校之幸、民族之幸。
作为一个具有多重身份的人,我自认为是父母身边的好女儿,是孩子心中的好妈妈,是学生眼里的好老师。当一遍遍诵读着朗朗上口的《弟子规》,一次次聆听圣人的谆谆教诲时,我才明白自己离圣贤之道有多么遥远,多么需要自我完善。真的很幸运在35岁时能重新审视自己,找到了做人的根本。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因其浅显易懂、音韵谐美、知识丰赡,适宜孩童记诵,是童蒙养正、规范言行的上佳读物。本应在孩子幼小心性非常纯洁的时候给予《弟子规》的教育。而现在我面对的是十五六岁的中学生,一些孩子已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随地吐痰、乱扔纸屑,他们不以为然;打架斗殴、衣着怪异,他们当成时尚。“现在的孩子真难管”,成了目前家长和老师共同的心声。我决定要尽力给他们补回这堂课,用《弟子规》来规范学生的言行,提升他们的道德水平,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我首先强调了学习《弟子规》的重要意义,让学生思想上有一个概括的认识。然后结合《弟子规》的内容深入浅出的讲解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和学习上应恪守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为了让学生易于背诵,我引经据典,用名人轶事或故事使其形象化。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古人的言论与思想有些已不合时宜,为了让学生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经典,我古今对比,理论联系实际。如《弟子规》中“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这几句,我就给学生讲了古代黄香孝敬父母的故事,又联系今天,让学生说一说利用什么方式孝敬父母,使父母能冬温夏凊。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冬天给父母预备好电热毯、电暖宝,夏天提前给父母打开电扇或空调。这样,孩子们不仅吸取了《弟子规》的精华,还知道了如何孝敬父母,做到了知行统一。
八年级二班有一个女同学叫陈佳,整天无精打采,一副很落寞的样子。我曾经问过她原因,她说同学们都不喜欢她,甚至没人愿意和她同桌。我进行了开导并让她从自身找找原因,但她一直自我感觉良好。课堂上,当我们学到“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时,突然好几个同学同时指向陈佳,并大声嚷着,你就是“倘掩饰,增一辜”。我很惊诧,班上从来都没有出现过这种情况,而且矛头指向了一个女生。我平息了同学们的情绪,看了看满脸无辜的陈佳,问到底怎么回事。据同学们讲,原来陈佳同学经常犯错误,但每次都死不认错,还找理由为自己开脱,结果使班级荣誉受损。我终于明白同学们不喜欢她的原因了,我先批评了同学之间没有互相帮助、和睦相处,没有做到“兄道友,弟道恭”,又非常严肃的告诉陈佳这样做的严重后果,如果小错不改,铸成大错,就悔之晚矣。“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相信你会吸取教训,向着圣贤迈进,成为一个受人喜欢的人。此后,她果然发生了很大变化,与同学们的关系变得融洽了,脸上也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学习《弟子规》一段时间后,学生的精神面貌大为改观。出口成脏的少了,讲文明用语的多了;遇到师长扭头就跑的少了,主动行礼问好的多了;上课不听讲的少了,认真学习的多了;各种礼仪也变得规范了。许多家长也高兴地反映孩子乖巧懂事了,不仅主动帮助父母做家务,而且在待人接物时也变得彬彬有礼、落落大方了。
看着这些可喜的变化,我感到特别的欣慰,心底由衷地感谢《弟子规》,它不仅规范了学生的行为习惯,也让我受到了洗礼,沐浴在古圣先哲的智慧里,我的心灵变得更加纯净;受到传统文化的滋养,我的内心变得更加丰富。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我将义无反顾的弘扬传统文化,时刻让《弟子规》成为自己和学生的行动指南,在圣人的教诲中不断完善人生。
弟子规演讲稿2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演讲的题目是《学〈弟子规〉 做文明人》。
沐浴在柔和的晨光中,耳边传来琅琅的读书声:“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听着这亲切的声音,我不禁停下脚步,轻声跟着读起来。这是我已熟读的〈〈弟子规〉〉的总叙。
我喜欢读〈〈弟子规〉〉。 “弟子规”,顾名思义,就是学生的规范。它是中华民族几百年来的礼仪精髓,是文明的灵魂,是学生文化的瑰宝。学《弟子规》,做文明人。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它把一千多字的文明礼仪略成了24个字,虽然短短24字,却也已经树立了我文明的态度。 弟子规,是圣人对我们的教诲,它让我明白了做文明人的道理: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接着要小心谨慎,诚实守信。和大众相处要平等博爱,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物,如果有剩余的时间与精力,要向多方面学习。
以前的我从不懂什么是文明,学了《弟子规》。我知道文明就是:孝——首孝弟。 百善孝为先。在我的印象中,一直是父母对我百依百顺,凡是我提出的比较合理的要求,都会想方设法满足我。我总是认为父母为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甚至,有时父母关心我,多叮嘱几句,我反而嫌父母啰嗦。有时父母要我做些事,我总是拖拖拉拉,尽量避过,即使做,也是马马虎虎、敷衍了事。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是为人子女最痛苦的事。我们至少要做到《弟子规》所说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才能不辜负对自己有养育之恩的父母。这就是文明。
以前的我从不懂什么是文明,学了《弟子规》。我知道文明就是:信——次谨信。 诚信是三月的春风,是五月的花海;商人说诚信是宝贵的信誉,是无价的财富;长辈说诚信是一本厚厚的日记,是一张不容背叛的人生契约;我说诚信是两根小指拉钩后的百年不变,千年不悔。
也许有朋友安慰自己说,诚信是大人的事,我们还没有长大呢!如果是这样,那么你就错了,大错特错了!当你把果皮扔到干净的操场时,你诚信了吗?当你看见老人上车而假装
闭目养神时,你诚信了吗?当你为了一时的虚荣心,考试舞弊时,你诚信了吗???我们真的会惊讶地发现,自己有太多的不诚信! 这就是不文明!
以前的我从不懂什么是文明,学了《弟子规》。我知道文明就是:谐——泛爱众 ……此处隐藏6528个字……,像他们关心我们一样,为他们端上一杯热水,把药片送到她们的嘴边,我想我们的父母就会无比的欣慰,病情也会大为好转。自从学习和践行弟子规以后,我不再觉得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了,我不会再对父母的艰辛付出和无限关爱视而不见、无动于衷了。
动动手,搬把椅子,动动口说一声真诚的问候,耐心听听父母的唠叨。用心帮助父母解除身上的一丁点疲劳,这就是做子女的一点孝心!如此容易做到的事,我们只要肯做,只要肯用心去践行弟子规的教导,就一定能够让我们的父母感到欣慰。学习践行弟子规活动,让我们懂得了如何去孝敬父母,如何去认认真真的做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才能做一名让父母感到骄傲的儿女,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中职生,才能成为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弟子规演讲稿11学会用《弟子规》宣扬真善美。
我喜欢《弟子规》里的一句话:“有自己的能力就不要自私,有自己的能力就不要掉以轻心。”
意思是:如果你有能力,不要自私,应该用来帮助世界;别人有本事就不要故意说他坏话。
这句话教导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无私,把自己的才华奉献给社会,培养不说别人坏话的好品格
我也喜欢《弟子规》里的这句话:“不要拍有钱人的马屁,不要傲慢穷,不要讨厌旧的,不要喜欢新的。”不讨好富人,不看不起穷人,不喜新厌旧。这些都是不道德的。
三国时期,有一个人叫全聪。父亲是官员,家里有钱。有一次,他父亲让他带几千欢迎米去江浙赚钱,他却在那里扶贫。中原大乱期间,他拿出所有财产帮助无家可归者。而且,无论贫富,他都是以礼相待,同甘共苦。从那以后,成千上万的人加入了他,他的好名声传遍了世界。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受欢迎的人应该既有才华,又有美德。我国仍有许多贫困家庭。我们应该像古人一样用自己的才华和爱心去帮助他们。
弟子规演讲稿12《弟子规》是我上大班的时候早上上学路上我和妈妈背的。每天背一小段长时间积累下来的全文。学完《弟子规》,你会知道很多道理。比如:“父母来电,不应该慢下来;父母,不要偷懒。”父母叫你的时候,你不能慢动作。父母打电话给你,你不能拖拖拉拉。“你在哪里说话,先信,骗又骗,你能怎么办?”也就是说,你说的应该是实话,而不是废话。“读书有三种方式,你要诚实,要相信。”是用心、用眼、用口去阅读,从而专心阅读。“心中有疑惑,就跟着笔记走,问人,求真相。”就是把自己不会的写下来,有时间就去找别人请教。
《弟子规》里有很多古代孝子的故事。我想向他们学习。还有九个《三国演义》人物的故事,我很喜欢看。以后我会把《弟子规》中的原理运用到学习和生活中。
弟子规演讲稿13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幸福的一生又匆匆过去,和孩子一起成长的快乐让末学仿佛回到了童年那么天真,无邪,所有的一切都是那样的纯真,纯善。这使得末学更不敢对自己松懈,更是战战兢兢。要对每一个孩子负责,家庭负责,更要对自己负责。
因为:“童蒙养正圣功也”。幼儿正是长养天性的时期,“先入为主”。他们现在就是一杯清水,一张白纸,给他什么,他就是什么!古人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的一言一行时刻都在影响着孩子们,而我们的言行由思想决定,所以,抉择中最重要的就是“择念”。因此面对孩子的种种问题是,我们需要的是解决,而非指责。“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就像蔡老师说的那样,千万不要意气用事,用自己的一己之见来下定论,不然会后悔莫及。一定要用理智,智慧来进行判断。那么,要想有智慧,就要不断去学习,学习中华圣贤经典智慧,因为它是经过时间验证的,永恒不变的真理和规律,它超越了时间跟空间,古今中外都需要。也只有这样的智慧值得我们用短暂的生命好好去追求和深入,这样,才不会走太多弯路,“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嘛”!
老师还讲到,思想决定着一个人的行为,行为决定着一个人的习惯,习惯会形成一个人的性格,性格改变着一个人的命运。所以,小到个人,大到国家,社会,要想解决问题和冲突,根本就在思想。每个人从小就懂得感恩利他的话,我想,整个社会必然是和谐圆满的了。
反观之,现在的社会人人都自私自利,损人利己,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为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折手段。其根源还是被欲望所迁。“欲令智迷”,欲望是个无底洞,是无止境的。我们要教孩子长德行而非欲望。
厚德方能载物,大学里说:“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只有之所先后,才能则近道已。
弟子规演讲稿14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来自福建省柘荣县城关小学的陈源。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读弟子规,做文明人》。
我记得有这样一段话:“播下思想的种子,便收获文字;播下文字的种子,便收获行为;播下行为的种子,便收获习惯;播下习惯的种子,便收获人格;播下人格的种子,便收获命运。”我觉得《弟子规》就是一部播撒种子的中华典籍,一部中华礼仪美德的最佳范本。
《弟子规》,顾名思义,这是作为学生的规范。它是中国古代圣贤的良言,是中华民族几百年来的精髓。它原名《训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李毓秀所做,它用最简短的文字,把一个人如何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立身处事、待人接物、修身治学等进行了概括和揭示。有句话叫“细节决定成败”,而《弟子规》就是教导我们要重视生活行为的各个细节,把小事做细、做好,才能成就大事。例如“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是指做事情不要慌张,不要畏难;“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讲的又是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的养成;“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教会我们的是如何做一个孝顺的子女。
人生百态,最重要的就是品行,欲做事,先做人。文明健康的品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才是照耀心灵永恒的阳光!《弟子规》以无尽的思想光辉指引人们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前进,让我们一起用心去感受它的魅力,用意去品味它的文明,把圣人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让中国传统美德再放异彩!
弟子规演讲稿15亲爱的老师和同学们:
我每天都详细的看《弟子规》,但是发现自己在学习生活中有很多不足。
《弟子规》说:“罗列经典,有固定的地方,读与读,还原。”
“虽然有紧迫性,但量工整,有缺陷,补上。”但是我一定是反对书的。我的桌子上有练习本、练习本、漫画书。所有与学习有关的和学习无关的书都放在我的桌子上,一个在东一个在西。我的书桌成了“旧书摊”。有时候找一本加急的书比去天堂还难。现在要清理干净,保持一个好的读书环境。
《弟子规》还说:“出去了你会说,但你会面对。”但是我出去玩的时候经常忘记和家人打招呼。有一次出去玩,没告诉妈妈。当我回到家时,我妈妈给了我一个很好的演讲。看了《弟子规》,我就知道我做错了。出门要跟妈妈打招呼,回家要跟妈妈说。所以妈妈不用担心。
看了《弟子规》,了解了自己的不足。在日常生活中,我一定要改掉自己的缺点,做一个完美的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