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碧螺春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碧螺春教学反思1《碧螺春》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它描绘了碧螺春名字的由来以及采摘、制作和品尝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色、香、味、形俱佳的碧螺春的喜爱和对勤劳、聪明的劳动人民的热爱。
在教学本课时,我抓住文中重点语句,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朗读感悟语言文字,从而体会到课文的精髓。
一、调动多种感官,领悟课文蕴含的情感。
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茶文化的兴趣,课前充分准备,课堂上我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
教学中把“朗读”贯穿与整个教学之中。想方设法引导学生一遍又一遍地去接触课文的语言。从导入新课时的听录音朗读,到看视频配音朗读,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读出了文字所描绘的形象,读出了文字的内涵,读出了文字所蕴涵的情感。
读入夜炒茶一段让学生观看视频,让学生演一演炒茶动作,体会茶农的辛苦与娴熟的技术,加深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让学生模仿炒茶动作
通过实物拉近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碧螺春被誉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虽然学生平时在家里见到过碧螺春,但却没有细细地观察过它。教材中虽然把碧螺春茶的色、香、味、形介绍得细腻、唯美,这些对于学生来说光靠想象是感受不到的。为此,我同学在课堂上品尝碧螺春茶。组织学生在课堂上看一看碧螺春的'形和色,闻一闻碧螺 ……此处隐藏8796个字……─生活、体验。一开始就由生活中给客人倒茶谈起。这并非多余,一方面自然地不失时机地进行了文明礼貌教育,一方面又调动生活经验,引起本地茶绿杨春和碧螺春的初步比较,训练学生留心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似乎与语言文字的训练无关,但却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暗含了思维的训练,善观察善分析,不仅仅是语文学习所需的。
然后,由学生自己动手泡上一杯碧螺春,在课堂上给学生实践体验的机会。《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在这个实践环节中,我将生活中的沏茶搬到课堂上来,学生对沏茶的过程会有丰富的体验感受,在此基础上让他们交流。因为课堂教学的本质就是一种交流,“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这种综合能力,只有通过交流才能显现。师生间的.交流、生与生之间的交流,可以互相启发,加深感受与理解,在交流中老师可以理解感受所达到的程度。
最后,通过学生满含真情的交流,我见时机已到,便引导学生通过文字来“享受”沏茶这一过程,自然地将教学流程引到朗读品位这一重点,水到渠成。
课后,我设计了这样的综合实践活动──从以下几个题目中选择一项认真做好调查,精心构思,试着写一篇文章。通过走访参观等,对家乡茶绿杨春作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然后:
①、模仿《碧螺春》写一篇介绍绿杨春的文章;
②、比较绿杨春和碧螺春的异同,并围绕这一内容写一篇文章,如《绿杨春与碧螺春之比较》;
③、家乡茶绿杨春虽然已小有名气,但名气还不及碧螺春,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绿杨春,请你为它构思一个宣传方案。可以同他人合作(2-4人),共同完成一题。